形成于春秋,轵道在古代是官道,也是军事要道 ,需要派精兵把守
始于春秋时期的轵国故城城墙遗迹
太行山古有“天下之脊,东西巨防”之称,是黄土高原边缘的一道天然屏障。千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商贾仕女、江湖侠客、盗贼流寇、乞丐游民等等,为了找官做、找活干、找饭吃、找衣穿、找钱花,纷纷带着一种漠然的神情,穿越轵关,来来往往地在这条古道上奔走,可谓蹄踵相接,络绎不绝。
古人云:“关当轵道之险。”轵关两山夹峙,呈“V”型,仅有丈余之阔,号称“封门天险”。史载古代道路上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控制交通,另一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轵关就设有盐官,专事盐税。在军事上,轵关和轵道一样,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秦魏之战后,本属魏地的轵关变为秦国所据;还有后赵石虎、前秦苻坚、西燕慕容永,都曾兵临轵关;南北朝时,轵关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边境地带,彼此各据险要,杀伐攻战,相夺此关;北齐天宝三年(552年),怀州刺史平鉴调集工匠整修轵关,加强了防御工事以拒西魏;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大将斛律光率卒二万,沿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史称该长城为齐岭。同年九月,北周大将杨标进攻轵关,北齐太尉娄睿凭借轵关天险和坚固的长城工事,抵御来犯之敌。两月余,破北周军于轵关并生擒杨标。至今,齐岭长城遗迹仍依稀可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轵关的战略地位是何等重要。
曾经镶嵌在古轵关关楼上的“封门天险”石刻匾额
我曾读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该书第十四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就与轵道、轵关有关:“却说李乐引军诈称李傕、郭汜,来追车驾,天子大惊。杨奉曰:‘此李乐也。’ 遂令徐晃出迎之。李乐亲自出战。两马相交,只一合,被徐晃一斧砍死于马下,杀散余党,保护车驾过濝关。太守张杨具粟帛迎驾于轵道。帝封张杨为大司马。杨辞帝屯兵野王去了。帝入洛阳……”这是东汉末年,汉献帝这位可怜兮兮的末代皇帝从山西安邑出发,由杨奉、董承保驾过王屋山,然后走轵道经轵关返回洛阳时,途中发生的惊险一幕。汉献帝者,乃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位皇帝也。
古轵关写意图/济源市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郭正斌 绘制
多少年来,几经战乱,轵关毁而复建,建而又毁。到了明洪武初年,又置轵关,并派重兵把守。轵关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当时,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军从中原突破轵关,进入山西,继而威逼京城,清政府重新察勘轵关旧址,在两山之间重建关楼。施以青石为拱、糯米汤搅拌石灰为浆砌之,关楼墙体十分坚固。重建后的关楼,高四丈五尺,门宽二丈二尺,并筑左右关墙六十丈整。还在关楼左侧的南山筑炮台,右侧的北山设瞭望台,驻守步马弁兵三十名,以总兵领之,昼夜值守。此关楼,极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轵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功能。1938年2月,日军第十四师团占领济源县城后,迅速向西进犯。中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部所属胡文郁团二营,在封门口展开阻击,一举歼灭日军700余人,缴获敌骑军马100多匹,使日军在封门口遭到重创。同时,也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侵华日军西进古轵关的辎重小队(档案资料)
往事越千年。历代轵关都是精兵把守,严加管制,每每通关者至此,顿生恐惧之感。然而,清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重建轵关峻工时,却在关口立了一通“旨令碑”,亦称“告示碑”,其碑铭曰:“酌定关门启闭时刻,以示限制事。照得封门口为晋豫两省出入门户,本部院前以旧关塌废,亟应修建护防,咨商河南抚部院委员,会同济源、垣曲等县合勘重新修建。兹据该委员等具报工竣,察关门启闭有常,不可漫无限制,为此,示仰弁兵及过往军民人等知悉。每日黎明开关,定昏闭关,该弁眼同上锁,无论风雨,必依时启闭。过往行人,务须留心察看,如遇实有形迹可疑,始许盘诘,送垣曲县究问。夜间分班值守关楼,兼在附近巡查,不许旷误。遇有叩关者,该弁即亲诣查询,实系本地良民,方准开关放行,该弁不得故意留难,丝毫需索,致于重咎。往来行人,也不许借端生事。有干并究。毋违,特示。”
发布这一旨令告示者,乃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山西兼管提督盐政印务节制太原城守尉王为。细读“旨令碑”,无疑体现了王为的亲民之举。从告示中可以看出,王为其人在从严治关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维护同当地群众和过往行人的关系。他既奉行“每日黎明开关,定昏闭关”的惯例,又对夜间需要通关的“本地良民”“ 开关放行”,并明令值守关楼的弁兵“不得故意留难”,更不允许“丝毫需索”。否则“重咎”。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够如此深明大义、亲民爱民,实在可贵可敬。看来,王为深知封门天险固然可守,而民心更不可失。得民心者封门守,失民心者封门丢。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才是一座真正攻不破的雄关啊。
另据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茶文化的研究表明,王为在古轵关镌刻“旨令碑”,还与“万里茶道”有关。全长1.4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一条由晋商开创的、始于17世纪的以贩运茶叶为主的国际古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这是一条贯通南北、跨越国界的、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其参与人口之多、行经的区域之广、商品流通量价之大、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据说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需要指出的是,“万里茶道”从湖北进入河南洛阳,然后越过黄河后,分道两路:一路从毗邻济源的怀庆府治所沁阳县经太行陉进入晋东南,而另一路则沿着轵道经轵关进入晋南晋西南地区。思乡心切的晋商们带着马帮,各自回家小憩休整后继续北上。而王为的旨令,则为千里奔波途经轵关的晋商们安全、顺利、放心地通关,开了方便之门。
太行八陉第一陉古轵关遗址
如今,漫漫轵道,巍巍雄关,已在历史发展的缓慢进程中由兴而衰,由衰而逝了。昔日轵道上风啸啸兮狼烟滚滚、战马嘶鸣、刀枪剑戟、寒光闪烁、杀声震天的场面,已成不堪回首的昨天。人们在这条道上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或肩挑、或推车、或驴驮,看似悠闲实则艰辛的“行路图”,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过去岁月的烙印。
通往王屋山区的高速公路
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带来了繁荣,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骑马坐骄,也取代了肩挑驴驮。古轵道在奔驰的车轮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变成了光滑平坦的柏油路,变成了连接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的干线公路。变得一切都今非昔比了。遗憾的是,设于轵道上的那座巍巍雄关,已在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化为乌有,今日惟遗迹和那通镌刻在碑碣上的告示尚存,给前来凭吊轵关的文人墨客和游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
是啊,抚今追昔,我觉得,古代官员王为的亲民之举,对于当今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姚景强, 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学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牡丹》杂志《济源日报》《济源文学》以及香港《文学月报》《百姓作家》《深圳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