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优势
打击效率高分导式弹头作为多弹头技术的一种,具有用1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的显著特点,使导弹的投送效率大为提高,在相同核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可大大增加核打击能力,使打击效率大为提高。
与简单的集束式多弹头相比,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根据作战意图不同,在较大区域内选择要打击的独立目标,并可调节打击次序和一定的时间间隔,满足不同的战术需要。美国“海神”潜射导弹子弹头的纵向分导距离为480~640千米,横向分导距离约为纵向分导距离的一半。 “民兵”-3导弹的子弹头落点间距离可达60~90千米,3个弹头的覆盖距离就可达到270千米。法国潜射M4A导弹的最大目标范围达150×350平方千米,这么大的布撤范围足以覆盖一个经济区内的所有目标。
突防能力强分导式多弹头是改进突防技术的重要措施,因为分导式多弹头的轨道几乎各不相同,且弹头数量较多。当子弹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使敌方的防御系统处于“饱和”状态,而无法拦截或全部拦截来袭弹头。如果防御系统的拦截概率是50%,则单个弹头到达目标的概率是50%,而对于有10个子弹头的多弹头导弹来说,10个子弹头都被拦截的概率是0.001,而至少有一个子弹头到达目标的概率是99.9%。可见,对于同样的防御系统、同样的攻防模式,多弹头导弹可有效提高突防能力。而且多个弹头的投送能力还可用于轻、重诱饵的投放。例如,美国“民兵”-3导弹的弹头母舱每次释放子弹头几乎都是将子弹头或诱饵置于金属箔条云团之中,最终在弹道上分别形成围绕3个子弹头的3个由真、假弹头和金属箔条云团组成的目标群,使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真假难辨,无所适从。
展开全文
破坏威力大落点和时间规划合理的多弹头对地面目标,特别是地下工程目标的破坏并不单纯是破坏效应累加的结果,会产生聚焦作用,成倍地增大破坏效应。冷战时期,国外科研人员就发现,将多枚钻地核弹头投送到目标区同时爆炸,利用多弹爆炸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可在地下一定深度处形成高应力叠加区,这对深地下工程破坏十分大。美国通过大量化爆模拟试验得出:7枚500千吨钻地核弹呈六角形布置,钻深12米,相互距离400米时,爆炸的聚集地冲击效应比单弹爆炸所产生的地冲击效应,即爆炸效应提高了5~6倍。 此外,多弹头的均匀散布远比等当量威力弹头的累加破坏要均匀,这是因为单弹头的破坏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削弱,而均匀散布的多个弹头可以在更大面积范围内均匀破坏。冷战时期,美苏均利用这种效果,计划将多弹头导弹用于“弹幕式”打击地面机动的战略导弹发射车等在一定区域内高速机动的目标,以提高杀伤概率。
核威慑能力灵活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以使国家决策者根据战略需要在现有导弹上分别部署不同数量的子弹头,从而使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力变得更加灵活。例如,美国为应对美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的要求,曾将3个子弹头的“民兵”-3导弹改为单弹头,以后又部分恢复了3弹头部署;其“三叉戟”2D5导弹设计可装10枚子弹头,后为满足条约要求,将子弹头数削减到6枚以下,而为满足最近签署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要求,可能将子弹头数减少到3枚。此外,英国和法国的“三叉戟”和M4多弹头导弹有部分仅装有单弹头,以执行打击恐怖集团或应对战区冲突的“亚战略”任务。可见,灵活的子弹头组合可使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力更加灵活。
打击精度高分导式多弹头比典型的单弹头导弹多了一个末助推控制装置,当分导式多弹头的母弹头与导弹火箭主发动机分离后不久,末助推控制系统就按制导计算机的指令开始工作,对弹头的飞行速度和方位进行调整,以修正主动段的发射误差。这实际比一般单弹头多了一级控制系统和一次精度校准,弹头的命中精度必然会得到提高。 此外,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只需发展弹头数量,而无需投资运载工具和发射阵地,也就是说,维护几乎相同的导弹,也可成倍增加打击能力,这无疑使核力量的效费比保持在较高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