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起源及赵国的演变
(2)夏有赵氏
虞末夏初时期,大禹之子姒启夺得天下,建立了夏王朝。伯益族主掌东夷鸟部族,伯益之子大廉是为“大凤鸟”,其后人入夏为臣。伯赵氏随大廉之后人蜚廉(夏初的蜚廉),一同西迁至距夏都较近的汾河流域,助夏启管理天下。
《墨子·耕柱》:夏后开使蜚廉採金於山川。铸九鼎于昆吾。
夏后开即夏王启,蜚廉为夏启之臣,铸九鼎有功,后建蜚廉国(山西河津市南蜚廉城)。
《清一统志·山西绛州》载:蜚廉城,在河津县南3.5公里。
《元和志》载:蜚廉故城,在龙门县3.5公里。
伯赵氏居蜚廉国北的伯赵城,后称赵城,即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也就是西周时期周穆王封造父之的赵城。伯赵氏后称之为赵氏,夏末有赵梁为夏王桀之臣,商初有赵隐,官为牧师。
《大纪》云:夏桀臣有赵梁,则造父前已有赵氏。
《太公金匱》载:桀臣赵梁劝桀囚汤。商初有赵隐,官为牧师。
《史记·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日赵梁。
由此可知,赵梁、赵隐皆为伯赵氏之后,夏代时已有赵氏。赵氏始起于伯赵氏,伯赵氏是上古时期的氏族,也是非常古老的氏族。
2、出自嬴姓后裔造父
伯益嬴姓后裔造父,西周时期是著名御马师,是驾驭马车的高手,向周穆王献好马,成为周穆王御马师,为周穆王驾驭马车有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为赵氏。造父后人建立了赵国。
《通志·氏族略二》载:赵氏:嬴姓,与秦同祖,少昊之后,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恶来,为秦。二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为周穆王御,穆王赐以赵城为赵氏,赵城今晋州县。
《姓氏急就篇》(卷上赵氏)载: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后称赵氏。
《姓觹·赵氏》、《姓苑》云:伯益裔孙造父善御,周穆王赐以赵城,因赵氏。
3、出自周代赵国
造父后裔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为姓,称赵氏。
4、出自皇帝赐姓
南越王国和大宋王朝的君主均为赵姓,他们对归降族群和有功臣民,赐于皇室的赵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
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逐步汉化,将本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很多。
二、赵国的起源及演变
因赵姓多出于周代赵国,则必须了解周代时期的赵国形成及演变。
(一)赵国的起源
赵国起源于黄帝后人颛顼之后裔女修与东夷族少昊后裔部族结合而形成的大费(伯益)部族,商代末期伯益后裔的蜚廉(商代)之长子恶来的后人建立了秦国,蜚廉之次子季胜的后代建立了赵国。
1、史书记载:《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於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
世表即:黄帝—昌意—颛顼—女修—与少昊----(东夷鸟部族)结合生大业,大业之子大费,即是:虞舜末期助大禹治水的伯益。
大业——大费(伯益)——大廉(鸟俗氏)——孟戏——仲衍——中潏——蜚廉——季胜——孟增(也称皋狼,周成王时期)——衡父——造父(周穆王时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称赵。春秋末期造父后裔赵籍建立了赵国。
《路史·后纪七》曰:夏后氏衰,孟亏(戏)去之。
《史记》载: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2、史书记载的疑义:
(1)大费(伯益)之子大廉时为夏初,而子孟戏时为夏末。这中间有近400年,故大廉与孟戏之间应有十六、七代人传承。
(2)孟戏时为夏末,子仲衍为商中期商帝太戊之臣。这中间有近200年,故孟戏与仲衍之间应有八、九代人传承。
(3)仲衍为商中期第九代商王太戊之臣,与商末期的中潏应有近200年,应有八、九代人传承。
上所述的嬴姓伯益后人传承、迁徙的历史空缺,对秦、赵国的演变分析带来疑惑。
3、先赵的迁徒及演变
(1) 大业:东夷族少昊之后人娶颛顼族之女女修生大业,以燕为图腾的部族。大业始居于邺(河北临漳县西邺镇),距颛顼之墟濮阳不远。大业以创作悬挂编钟、编罄的乐器架而出名。
(2)大费:即伯益,也称柏翳。大业娶皋陶之女生伯益,伯益始居瀛水(山东莱芜市西北),后赢人环渤海而居瀛(河北河间县,古为瀛州),伯益是以凤鸟为图腾的赢部族首领。舜帝封伯益于费侯国(河南永城县费亭),赐赢姓,并将女儿嫁给伯益为妃。
《史记·秦本纪》载:赵(赢秦)族女始祖名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与禹平如土”。舜帝“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伯益族以翳鸟为图腾,翳鸟即凤凰。
夏代初期,夏启服丧三年,伯益代联盟大酋长。夏启归位后,建立了夏王朝。夏启采用对归夏的伯益族而用之,对抗夏的伯益后人赢部族全面征伐的政策,来稳固夏王朝政权。
(3)大廉:大费(伯益)生二子,即大廉(鸟俗氏),若木(费氏,后人即费昌)。夏代初期,伯益赢部族臣服于夏,若木封于费(河南永城县西南新桥乡,古为鄪邑、鄪城),建立了嬴姓费国。而大廉封于故秦地之秦亭(河南范县),而始称秦。后来为夏臣,其后人迁徙至夏畿(山西南部)北面的汾水流域,辅佐夏王启。
(4)蜚廉:大廉之子是蜚廉,也称飞廉。蜚廉是夏启的臣子。
《墨子·耕柱》:“夏后开使蜚廉採金於山川,铸九鼎于昆吾”。
蜚廉为夏启採金铸九鼎有功,夏启在夏都(山西夏县)之北(今山西河津市南3.5公里)赐地于蜚廉,建蜚廉城,立蜚廉国,并封为蜚廉国君,蜚廉建立了嬴姓蜚廉国。蜚廉国疆域即今山西河津市南部新绛、闻喜、万荣一带,其北即同族伯赵氏之地伯赵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
《路史·国名纪》:“非,蜚廉国,龙门七里有蜚廉故城,非子祖也。又绛之正平蜚廉城,云事纣所居。”
《山西通志古迹考》载:蜚廉之国,亦曰非,即闻喜蜚城,闻喜裴氏,即蜚廉之苗裔。
《史记·秦本纪》云: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蒐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
这里说明,嬴姓有蜚廉国,其后产生蜚廉氏。
蜚廉,当夏之际是很有声望和名气。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袅,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有“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蜚廉,为年支十四星之一,蜚廉属阳火,主孤及克害。忌入命、身、父母宫,主孤克。
《汉书·扬雄传上》:“鸞皇腾而不属兮,岂独 蜚廉 与 云师。”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蜚廉 ,风伯也。”风伯即凤鸟。
蜚廉,建立了蜚廉国,直到夏末后代孟戏时期,蜚廉国君都称为“蜚廉”,蜚廉国历时了整个夏代。蜚廉是伯益嬴姓后裔的主体,是东夷鸟族之首凤鸟氏(图腾),故伯赵氏随其至山西,以保护蜚廉氏。
(5)孟戏:又称孟亏。是蜚廉的后代,臣服于夏朝。夏末时期,夏桀无道,夏衰商兴,蜚廉国(山西河津市一带)戎狄四起,蜚廉国走向衰亡。至孟戏时,不再称“蜚廉”,孟戏离开既往衰竭蜚廉国,离开夏王朝,去南方另立国。
《路史·后纪七》曰:孟亏(戏)能帅翳者,作土于萧(安徽萧县),是为萧孟亏。夏后氏衰,孟亏(戏)去之,而凤凰随焉。
《介庵经说》载:大廉之后为鸟俗氏,能训鸟。其元孙孟戏、鸟身人言,为夏后主百鸟,后去之南夷,生羽民。
《山海经》曰:羽民国,其人长颈,身生羽。
上述所说,即伯益的鸟图腾部族,善用鸟羽作衣服,披在身上如鸟身,故称“羽民”。羽民即蜚廉后人孟戏的后裔。
孟戏之意:孟为同辈长子,戏为古地名,在今陕西省骊山(郦山)之下,有戏亭。后为国名。
《国语·.鲁语》(春秋外传)载:桀奔南巢,纣踣於京(今河南省淇县),厉流於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幽灭於戏。孔晁曰:戏,西周地名。
《史记》云:丽山。国语言於戏,则是丽山之下,有地名戏。皇甫谧云:今京兆新丰东二十里戏亭是也。
故孟戏弃夏,离开蜚廉国,先去了“戏”地(陕西郦山),而称“戏”。他的一支后代戎胥轩则纳郦山氏为妻,生仲潏。造父也是在这里寻得良马,献于周穆王。
《说文》亏,气损也。段注:“引申凡损皆曰亏。
而孟亏之意:蜚廉国至孟亏时,已衰败、完劫。
(6) 仲衍:是孟戏的后代。是商代中期第九代商王太戊之臣。仲衍是大廉(鸟俗氏)后裔,与同族费昌(若木后裔费氏后人)同为商王帝太戊之臣。
(7)戎胥轩:仲衍的后代。商代后期,他在西戎之地,与戎人一起生活,被称为戎胥轩,他与骊山之女生中潏。轩,即轩辕之地(甘肃清水县一带)。
《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
(8)中潏:戎胥轩之子,是以鹬鸟为图腾的鸟俗氏支族,居潏水(陕西西安南),周文王东进扩张,中潏部族被迫北迁潏水(山西临汾市北),即回到了祖上夏代时期的蜚廉国之地。
而一支中潏赢部族则西迁于甘青地区,与戎人结合,居西垂(甘肃天水一代),形成游牧族。
(9)蜚廉:也称飞廉。中潏之子。中潏即回到了祖上夏代时期的蜚廉国之地,中潏之子缅怀先祖蜚廉,又居祖上的故地,故称名为蜚廉。
蜚廉,臣服于商王朝,是商王纣之佞臣,居先祖故地的蜚廉城(山西河津县)。商末时期,蜚廉彪悍,善于走路。蜚廉亲商抗周,被周武王所灭,死后被葬于霍太山(山西霍州县)。一支蜚廉部族逃往山东,后为复仇,参与武庚叛乱及东夷十六国反周,被周公旦赶入海边所灭。
《孟子·滕文公下》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蜚廉有二子,长子恶来(嬴革),居秦亭(河南范县),是秦的祖先。恶来随商,与崇侯为商王纣之臣。恶来忠商善战,与周对抗,被周武王所杀。次子季胜,仍居霍太山,后臣服于周文王,其后裔造父为周穆王西行驾车有功,封于赵城(山西洪洞市南赵城镇),后建立赵国。
(10) 季胜:蜚廉(飞廉)之三子,为周文王时期,居霍太山,以戴胜鸟为图腾,(戴胜既是女人头上的钗),季胜为戴胜部族的酋长,没有随其兄恶来助纣为虐,而是臣服于周文王,亲周反商。
(11)孟增:季胜之子。以皋鸡为图腾的赢部族,居于皋狼城(山西方山县城圪洞镇),与黄帝之同族狼部族通婚融合称宅皋狼,孟增为周成王的臣子。
(12)衡父: 孟增之子。以发明秤而得名,其一支后人东迁于衡水(河北衡水市),又南迁衡山(安徽当涂市北衡山)。
(13)造父:衡父之子。为周穆王献马、御驾有功,穆王以赵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赐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史记》曰:造父以善御(养马驾车)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周穆王游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4、先赵的世系:
先赵的世系应为:
黄帝—昌意—颛顼—女修—与少昊----(东夷鸟部族)结合生大业,大业之子大费即是虞舜末期助大禹治水的伯益。
大业——大费(伯益)——大廉(鸟俗氏,夏初)----蜚廉(夏初)----孟戏(夏末)----仲衍(商中)----戎胥轩(商末)——中潏——蜚廉(商末)——季胜(周武王时期)——孟增(也称皋狼,周成王时期)——衡父(周靖康时期)——造父(周穆王时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称赵。赵籍时建立赵国。
5、赵城的来由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造父一族始称赵。
即先有赵城,后封于造父。这就必须搞清赵城之名的由来。
赵城是上古时期东夷族的伯赵(劳)氏,在夏初时期迁徙至此居住,而称伯赵城,后称为赵城。
(1)伯赵氏
伯赵氏,也称伯劳氏。是上古时期东夷鸟夷族的重要一支,是鸟族掌管出行、探路、传信,以伯劳鸟为图腾的部族。伯劳鸟也称鵙。虞末夏初,伯赵氏是伯益族亲臣族,伯益始居于瀛水(山东莱芜市西北),伯赵(劳)氏始居于崂山(山东青岛市东)。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说的是上古时代利用五种候鸟的不同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少昊立族后,恰是凤鸟飞来之日,因此“凤鸟氏”成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叫做“历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锦鸡),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
《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司至者也”,《左传•注》云“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
伯赵即“伯劳”,伯赵氏即伯劳氏,是以“伯劳鸟”为图腾的东夷少昊部族的一支部落,是上古时掌管东夷鸟族出行(今交通)、传信的部族。是东夷少昊部族的重要一支部落。
(2)夏有赵氏
夏代初期,大禹之子姒启夺天下,建立夏王朝。伯益族主掌东夷鸟部族,伯益之子大廉后人入夏。伯赵氏与大廉之后人蜚廉(夏初的蜚廉),一同西迁之夏都(山西夏县)北部的汾河流域,助夏启管理天下。蜚廉迁居蜚廉城(山西河津市南3.5公里)。伯赵氏迁居伯赵城(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
伯赵氏后称之为赵氏,夏末有赵梁为夏王桀之臣,商初有赵隐,官为牧师。商代后期,伯赵氏后裔赵氏衰落。
《大纪》云:夏桀臣有赵梁,则造父前已有赵氏。
《太公金匱》载:桀臣赵梁劝桀囚汤。商初有赵隐,官为牧师。
《史记·龟策列传》载:桀有谀臣,名日赵梁。
由此可知,赵梁、赵隐皆为伯赵氏之后,夏代时已有赵氏。伯赵氏始居伯赵城。西周时期,周穆王赐造父于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
(3)伯赵(劳)氏的迁徙
周穆王赐造父于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后,原居赵城一带的伯赵(劳)氏大部分迁徙而走。
伯赵氏一支南迁徙至劳山(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北部)。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西流于洛水的支流很少,只有向北流的熊耳山西侧的洛水段,即河南卢氏县东的故县水库北的一段洛水。东有熊耳山,洱水出于熊耳山西流注入洛水,故洱水东北一带的西流注入洛水小河,才是出于劳山的弱水。即劳山在河南卢氏县东的范里镇北侧,其东有洛水。卢氏县以东至洛宁县一带,自古有阴戎所居,则有“阴山”之名。伯赵(劳)氏居此,将其祖地崂山之名带入这里。
伯赵氏一支则南迁至伯劳圩(广西灵山县西南伯劳镇)。这附近有古老的伯劳圩、伯劳村、伯凤村、燕子坪,这都是因东夷鸟族所居而留其名。
伯劳圩亦作伯劳墟。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南伯劳镇。明嘉靖《钦州志》卷7灵山县:“伯劳埠在县治西八十里上东乡。”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灵山县图:西南有伯劳墟。伯劳圩即伯劳镇的一个地名。
(二)赵国的建立
1、造父封赵
衡父之子为造父,早年居山西汾河流域,从师于泰豆氏,学习驾车之技和御马之术,御马、驾车之技非常精湛。造父学艺成后,在潼关桃林之塞(山西潼关一带)寻得八匹举世良马,献于周穆王。周穆王收造父入周,为其御马、驾车。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北伐西征,后又游访西方至弇山(昆仑山脉厄尔布尔土山),见西王母国国君,周穆王封西王母国为周侯国。此时东夷徐戎偃王反周叛乱,率九夷攻周至黄河,周穆王闻信后命造父驾六骏车载周穆王及时回周都镐(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周穆王率军东进打败徐戎偃王反周叛军。造父驾车载周穆王北征西游、回师剿灭徐戎有功,周穆王将原东夷族伯赵氏故居地的赵城(山西洪洞市赵城镇)赐封于造父,造父以邑为氏,成为赵国的始祖。
《史记·赵世家》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
2、叔带弃周:造父六代玄孙奄父服持周宣王,为周宣王御马驾车。奄父之子叔带服持周幽王,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周气以尽,放弃周幽王,离周王僟回居赵城,入晋国服持晋文侯,建赵氏于晋国。不久申侯联合犬戎、缯伯攻破周都镐,杀周幽王于骊山,西周灭亡。
3、赵夙得耿:叔带五代玄孙赵夙为晋献公之臣。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赵夙在晋献公带领下出征,伐灭了霍(山西霍州市)、魏(山西芮城县古魏镇)、耿(山西河津市东南)三国。因赵夙作战勇猛有功,晋献公赐封赵夙于耿地(山西河津市东南)。从此赵氏占有耿地。耿地,古称皮氏邑,今山西河津市东南汾河南岸一带。
4、赵衰封原:赵夙之子赵衰,在晋国公子之乱后,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放19年,又助重耳返回晋国,继晋国国君之位,即晋文公。后又扶持晋文公春秋称霸,赵衰成为晋国国卿、大将军,执晋国政。
晋文公便把女儿嫁给了赵衰,称作赵姬,又赐原地(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给赵衰,封为原大夫。从此赵氏家族发展壮大。晋文公死后,赵衰又扶持晋文公之子晋襄公。赵衰使赵氏族在晋国成为大氏贵族,掌管晋国朝政。
5、赵盾弑君:赵衰之子赵盾,为晋国四代相国,主晋国军政。晋灵公见赵盾独掌大权,自成傀儡,欲杀赵盾。公元前607年,晋灵公先派锄麑行刺赵盾,锄麑感于赵盾忠公,不忍下手头触槐树而死。晋灵公又约赵盾饮酒,放出恶狗咬赵盾,赵盾门客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当即逃出晋都绛(山西曲沃县),避于首阳山(山西永济县南)。赵盾之侄晋国大将、晋襄公女婿、邯郸君赵穿见晋灵公要杀赵盾,赵氏预灭族,与赵盾合某杀晋灵公。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在晋灵公游桃园时,赵穿趁机杀死晋灵公。接赵盾回晋都绛(山西曲沃县),后赵盾立晋文公之子黑臀为晋国君,为晋成公。
6、赵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之妹为赵庄姬。公元前592年赵盾病死,赵庄姬守寡。公元前587年,赵庄姬与赵盾同父异母弟赵婴通奸,奸情败露,赵朔同父异母弟赵同、赵季制裁赵婴,将赵婴遣送至母国齐国。赵庄姬对此怀恨在心,公元前583年向侄儿晋景公诬告赵同、赵季预谋叛乱,晋景公将赵氏(除赵庄姬及子赵武外)满门杀死灭族。这是赵氏家族的一次最大劫难。
7、简子兴赵:赵鞅(赵简子)是赵武之孙,赵成之子。赵鞅在韩起(晋国韩氏家族首领)的帮助推荐下,公元前517年,成功的代表晋国主持了黄父(山西省沁水县)平定周室混乱十国的紧急会议,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493年起,赵鞅主晋国朝政17年,灭中衍氏和范氏,使晋国只剩四卿参政。赵鞅主晋国军权,伐齐征卫、与晋定公参加吴国为主的黄池(河南省封丘县)之会,赵鞅观察出吴国被越国攻陷,拖迟夫差,只好同意由晋国人先歃血。通过黄池之会,赵鞅勉强保住了晋国的霸主头衔。赵鞅使赵氏地位和权力达到顶峰。
8、襄子扩疆:赵鞅之子赵毋恤(赵襄子)继赵氏位,灭代国(山西代县),占其地。其后,赵襄子协同智氏、韩氏、魏氏三卿瓜分了范、中行氏的领地,使四卿把持晋国的朝政。公元前453年,智伯挑动韩、魏攻赵氏,赵襄子说动韩、魏二君,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三家分智田地,驱逐晋出公,立晋懿公,形成赵、韩、魏三家卿晋朝政。
9、桓子乱赵:赵襄子为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赵襄子认为自己得到了嫡兄赵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赵伯鲁一系,乃立赵伯鲁之孙,赵周之子赵浣为储。赵浣(赵献子)即位后,将都城由耿(山西河津市东南汾河南岸一带)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耿寺村)。而居代郡(今河北蔚县)的赵襄子之子赵嘉(赵桓子)不服,驱逐赵献侯,在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赵君。一年后,赵桓子卒,国人杀桓子之子,赵浣重新即位。死后谥为赵献子,尔后其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
10、赵籍立国:公元前408年,赵献侯之子赵籍继位,掌管赵氏族。公元前403年(赵籍六年),周威烈王迫于三晋的煊赫气势,不得不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赵籍为赵烈侯,魏、赵、韩三家正式分家,成为了合法政治集团,赵、韩、魏并各立为诸侯国。
11、赵氏立国前世系(造父——赵籍)
造父——承父—— 晶 ——月籍—— 明 ——景第——奄父——
叔带——继叔——忠晋——德厚——绍厚——赵夙——赵衰——
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鞅——毋恤——赵浣(赵鞅重孙,赵伯鲁之孙,赵周之子)——赵籍(建立赵国,为赵烈侯)
以上赵氏世系表,参考《湖北仙桃市赵氏家谱》而制。其中家谱中,赵夙与赵衰之间有一世为“共孟”,即赵衰随重耳外流放19年间,共孟在晋执赵氏。
(三)赵 国
1、赵国的都城
(1)赵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造父授封,叔带始居。
(2)耿地:古皮氏邑,(山西河津市东南汾河南岸)赵夙始居。
(3)原地:(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赵衰始居。
(4)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公元前500年,赵鞅命家臣董安建赵都,建后赵鞅始居。
(5)中牟:(河南省鹤壁市西)公元前424年,赵献子迁都于中牟。
(6)邯郸:(河北省邯郸市西)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
2、赵国的疆域
赵国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北有燕国及林胡、匈奴、东胡、楼烦,东有强大的齐国,南有彪悍的魏国,西有虎狼之秦国。
3、赵国的传位
赵国世系 (立国9世 11君 187年)
4、赵国大事记
(1)赵籍立国:公元前408年,赵浣之子赵籍即赵氏之位。同年, 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赵籍不得不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赵氏,一致对外,但是要赵籍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作为回报。赵籍欣然同意。公元前407年,魏文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籍借道。赵籍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赵籍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结果没想到几年下来,魏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中山国,独吞其地。赵籍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韩赵魏三家打着晋国的旗号,称雄于中原。公元前403年(赵籍六年),周威烈王迫于三晋的煊赫气势,不得不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赵籍为赵烈侯,魏、赵、韩三家正式分家,成为了合法政治集团,赵、韩、魏并各立为诸侯国。从此晋灭,嬴姓赵国正式立国。
(2)成侯伐卫:公元前375年,赵成侯即位。元年,公子胜与他争位,为乱被平定。多次伐卫,攻取卫乡邑七十三与甄地。又与韩攻周,分周以为二。公元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河北邢台市浆水村附近)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魏举兵伐赵,赵先败于蔺,再败于怀、浍。前364年后,秦三次攻魏,赵出兵救魏,又与韩攻秦。公元前359年,和韩、魏再分晋地。此后多次与魏、齐、宋、燕相会。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公元前351年(赵成侯二十四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条约。
(3)胡服骑射: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赵雍即位。采用“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使赵国军力大强。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彻底攻灭了中山国(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逃齐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山西忻州市代县)、代(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以抗击匈奴的侵扰。公元前318年,赵、魏、韩、楚、燕五国合纵攻秦。
(4)灵王之死:赵武灵王娶韩王之女,生了公子章。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又娶美女吴娃后生赵何。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公元前298年,武灵王退位,赵王何即位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又想重新亲掌赵朝政,封公子章于代(山西代县),预为代王以分散赵惠文王权力。被赵惠文王与相肥义察觉。赵武灵王以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西北)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到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主父宫。公子章杀了肥义,赵惠文王率军包围主父宫,杀公子章及其党羽。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被围在内宫里活活饿死。
(5)完璧归赵:公元前283年,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五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十五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果是假意,蔺相如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蔺相如回赵国后,被赵惠文王封为大夫。
(6)长平之战:公元前261年,秦国派王龁领兵攻韩国上党。赵孝成王派大将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中,赵军战败,大将廉颇在长平(山西高平县西)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赵军在廉颇的统御下居高临下、坚守不出抵御秦军。秦无奈,次年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掉廉颇军权,换不懂军事、自傲好大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带军出击秦军中计大败,被秦将白起包围,赵括突围战死,40万赵军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从此衰败。
(7)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攻赵国,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破赵之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以牵制赵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七、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围邯郸。赵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且多为老人或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守将为大将军廉颇、宫卫统领乐乘,而平原君赵胜成为邯郸之战实际的最高指挥官。但是,邯郸的下民因长平之战,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
公元前258年秋,秦将王陵分三军不分昼夜轮攻赵都急攻邯郸城,赵军顽强抵抗,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校官就战死五名,伤亡近两万人,而且不得停下休整。然而,赵军却一再出精锐步兵甚至少量骑兵突袭秦军营栅,竟使秦累有伤亡,反使秦军日夜防备,士兵多有懈怠。而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终于,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十二月,魏昭王少子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5、赵国的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攻打赵国。赵幽缪王(赵王迁)派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军。秦国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向赵王迁诋毁李牧、司马尚,说他们图谋反叛。赵王迁听信谗言,于是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而让赵葱、颜聚代替他们。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颜聚逃走,秦军于是攻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国国君秦王政将他流放到房陵(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赵王迁之兄赵嘉逃到代城(山西代县)称代王。公元前226年,曾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会战秦军,战败后迫使燕王交出太子丹。公元前222年,秦军灭代,俘虏赵嘉,赵国彻底灭亡。
三、赵姓的文化及发展
1、赵姓的名义
赵,古写为:趙、肖、踃、逍。
赵:繁体字趙,从走,从肖,肖亦声。篆书形体上面像人下面像脚,本意为快步走。“肖”意为“变细变小”。“走”与“肖”联合起来表示“步子变小、步声变细”。
《说文》:赵,趋赵也。
《广雅》:赵,及也。天子北征,赵行囗舍,
《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趙字亦作“踃”
《埤仓》:踃,跳也。字之作逍。
赵,即伯赵,善小步轻走,是伯赵氏所任“行”官之职的特征。
2、赵姓图腾意义
图腾所示:
(1)图左为行走之人和脚印,即是善于经常的走及时传递信息人。
(2)图右上为伯劳鸟图,右下为向上飞,即向天飞去的伯劳鸟。
(3)图最右为一支大鸟在东,意为是东夷鸟部族,即鸟夷联盟。
2、赵姓的迁徙及分布
(1)两汉以前的迁徙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造父的第七代子孙)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后来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甘肃天水市),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真定(河北正定市)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2)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陕西省汉中市),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
(3)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3、赵姓后人建立的政权
(1)南越国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是位于中国汉地九州南部地区的一个政权。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大秦王朝,赵国臣服于秦。赵佗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创立南越国。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正式分封他为南越王”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汉族地区南部的番禺(广州市)。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
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历经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前112年)。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
(2)大宋王朝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帅军平定四方,建立了大宋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3)大天兴国
大天兴国,五代时继南诏、大长和国之后建立的政权和国号。亦作“天兴国”,又说为“兴源国”或“兴元国”。后唐天成三年(大长和国天应二年,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白蛮)杀大长和国末代主郑隆亶,立清平官赵善政(白蛮),建此国号,改元尊圣,都羊苴咩城(云南大理旧县城西)。其疆域大体与南诏同。翌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仅存10个月。
4、赵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2)堂号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堂号。
5、家谱文献
、赵姓名人
1、古代赵姓名人
赵 梁:夏代末期夏王桀的重臣。
赵 隐:商代初期的商朝臣子,官为牧师。
赵 衰:陪同晋王子重耳流亡19年,掌管晋国朝政,使赵氏成大族。
赵 鞅:(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 籍:(赵烈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赵 雍:(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国君,实行“胡服骑射”,与秦抗衡,灭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拓北疆,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
赵 高:秦朝二世皇帝时宦官、丞相。
赵 佗:秦朝名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 禹:西汉武帝时历任御史、廷尉,治狱严峻,著有《朝律》。
赵 周:西汉武帝时历任太子太傅及丞相。
赵 忠:东汉时汉灵帝宦官,中常侍。把持朝政,贪污卖官。
赵 岐:字卿,初名嘉,字台卿,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
赵 壹:东汉著名辞赋家。著《刺世疾邪赋》《穷鸟赋》等文。
赵 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 廞:原西晋长安令,后趁晋室衰乱,据成都反晋,自称大都督。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才:隋代炀帝时左备身骠骑、右骁卫将军、右侯卫大将军。
赵 涓:唐初时期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衢州刺史、尚书左丞相。
赵善政:五代后期,大天兴国国君。
赵匡胤:(宋太祖)五代后周时大将,宋朝开国皇帝。
赵 普:北宋初期的贤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光义:(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赵 佶:(宋徽宗)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自创“瘦金体”书法,是北宋艺术型皇帝。1130年被金人虏囚于五国城。
赵 桓:(宋钦宗)北宋最后皇帝,1130年被金人虏囚于五国城。赵 构:(宋高宗)南宋开国皇帝。
赵汝愚:宋孝宗时任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迁右丞相。
赵 葵:南宋右丞相,封为卫国公。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画家。
赵汝适:南宋朝议大夫。地理学家,著《诸蕃志》。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均用:(赵君用)元末淮北“红巾军”起义军领袖。
赵德胜: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军事将领,封梁国公。
赵南星:明代吏部尚书,政治家、散曲作家。
赵 左:明代著名画家。字文度,首创“松江派”。
赵世卿:明代户部尚书,政治家。
赵 铎:明代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赵王。
赵开心:清康熙时任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工部尚书衔。
赵良栋:清康熙时任云贵总督、兵部尚书、一等伯爵。
赵申乔:清康熙时进士、刑部主事。著《赵恭毅剩稿》八卷。
赵学敏:清代药学家。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
赵之琛:清代篆刻家。别号宝月山人。为“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2、近现代赵姓名人
赵戴文: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承嘏:著名化学家。
赵士寿:著名药学家。
赵紫宸:基督教神学家、学者。
赵忠尧: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
赵元任:当代语言学家。
赵平复:(柔石) 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
赵树理:当代著名作家。
赵九章:著名物理学家。
赵朴初:诗人、书法大师、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赵登禹: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抗战中牺牲的中国高级将领之一。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抗日烈士。
赵 镕:中将军衔,中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
赵尔陆: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赵 俊:少将军衔,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
赵紫阳: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赵克石:南京军区司令员。
赵美心: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联邦议员。
赵钧陶:爱立信公司中国区总裁。
赵敏光:著名物理学家。
赵 伟:龙形山水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发明家。
赵少康:台湾新党创始人。
赵忠祥:现代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赵 丹:艺术家,著名电影演员。
赵本山:现代著名小品演员。
赵丽蓉:著名评剧、小品演员。
赵 勇:现代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
赵 勇:现代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赵文卓:现代中国影视演员、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师。
赵海珠:现代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兼记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