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三法的意义与启示
诗情画意是中国文人宇宙观的反映。宗白华先生多次用嵇康的“俯仰自得”来论述中国书画和传统园林所表现的空间美感,认为其和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密不可分,潆洄委曲,绸缪往复,空间的感知是随着时间的感觉节奏化、音乐化的[5]。一座园林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对话,也决定着造园具体技法的合理与否[6]。“以无形之诗情画意,构有形之山水亭台。”《说园》五篇,提到“诗”“画”二字分别有32处、66处,诗情画意,其实就是造园所追寻的最高境界。
“因地制宜”是造园的基本原则。《园冶》有“巧于因借,精在体宜”[7]之说,提出了以“宜”为主导的设计手法和评判标准,这不仅是对造园审美的精巧要求,更是以营造园居的舒适环境,即人的舒适度为标准[8]。“中国园林的建造,总是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9]。《说园》有言,“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造景、借景、寻景、引景、大小、静动、山水、曲折、隐显、聚散、亭台楼阁、栽花植树等种种技法,都是建立在“因”“宜”之上。园林有法无式,园林处理的方法是根据具体的环境来发挥它特殊的魅力。“园林有其个性……如何运用,各臻其妙者,在于设计者之运思。”[10]因地制宜即造园之“道”。在《说园》五篇中,“因地制宜”一词反复出现,多达7次,可见陈从周先生对此的反复强调。
再读《说园》,我们可以为陈从周先生强调的五要素作一个图示:诗情画意是理想的屋顶,因地制宜是原则的基础;而小中见大、动观静观、借景对景则是建立在基础之上支撑屋顶的支柱(图2)。这是贯穿《说园》五篇的重要贡献。“园林有法无式”[11],法在此也。
2. 《说园》五要素图示
2 “动观静观”“小中见大”“借景对景”三法分析
《说园》五篇中,论及三法之处多矣。从第一篇开始论述的第一句“园有静观、动观之分”,到第四篇明确提出“小中见大”,再到五篇论述终句“园林重‘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始终贯穿。三者本身是辩证的,成为矛盾而相生的元素。试分析如下(表一):
第一,动观静观。《说园》开篇即提出“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陈先生讲,动如长卷,静如浅画成图。静观的时候是坐着看三维的景象,而动观的时候,是随着时间的轴,如画卷一般展开移动。漫步曲径,所见山石是以动观静;倚栏静赏,流水淙淙是以静观动。从这点来看,“动观”“静观”讲究的是生活的一种趣味。陈先生还讲过一句叫“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即,小的园林需要凝固时间,从某一个视角来看;但若是一个大的园林,它就需要一种时间的流动。“静观”可以说是对比、组合、借景对景等观景框图技法的基础,而“动观”则强调了节点、路径等元素在营造园林空间序列时的叙事作用。“动观”“静观”改变了游园者的空间感知,隐含园林空间形态结构的营造。故陈先生说“故动观静观,实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明乎此,则景观之理得初解矣”[12]。动静也是相对的,相互衬托的。无动则无静,静中以求动。
第二,小中见大。《说园》第四篇中两次说到这个概念,“晨餐朝晖,夕枕落霞,坐卧间,小中可以见大。”但是通读全书,大小的关系始终存在,与动观静观相互交织。《浮生六记》有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陈先生说,园林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所以对空间的区分,就是对大和小的区分。这一点,中国古典园林是特别有意思的,它是人为地要造就一些大和小的对比,形成空间的分割,而不是像凡尔赛花园那般呈现一览无余的几何状。正所谓“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13]。特别重要的是,园林的模山范水,不是缩小的真山水,而是截取真山水的局部,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这是小中见大的真谛,与缩小景观完全不同。小不等于缩。在这一点上,是与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指代颇不相同的。
第三,借景对景。“借景”一词,五篇中共出现8处,与《园冶》的“巧于因借”相比,更加注重设计方法。“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可以借山峰、借流水、借林木、借亭台、借云影、借花香、借风声……有形之景和无形之景皆可以借,成为造园赏园的巧妙所在。至于“对景”一词,虽然《说园》中没有明确写这个词,但却说明了这种关系。例如在《说园》第一篇中写道,“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说园》出版后,陈先生多次在课堂上把“借景对景”连在一起说(有时候也说成“对景借景”)。他认为假山与水池应相对而设。比如在中国厅堂里面,宅院是一进对一进,房子对房子,轴线明确。但在园林里,轴线是打散的,变化的。厅堂与水池、假山相对,形成了建筑、水、假山和绿化这互相交织的关系。在这一种手法里,陈先生还发展了几个从属的概念:引景、泄景、点景,例如“大园景可泄,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点景贪多,便少韵致”等。
非常重要的是,这三个手法,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依托的。动静与大小是相关的;大小与借、对、泄、引是相关的;借、对与动观静观也是相关的。三者组成一个系统,成为造园法则的有机整体。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造园与赏园的法则,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审美法则,必须与人的活动、人的心理和人的文化修养相结合,诗情画意既有普遍意义,也特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倾向。这对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坚持文化传承,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表二)。
以上三点,在笔者看来,是构建园林空间格调的三种基本方法。《说园》论述的其他内容,如叠山理水、栽花种木、亭台楼阁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空间层次的具体手法。
3 《说园》三法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比较
有学者认为,园林是中国理想的宇宙观,是对空间的认知的概括[14]。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出的“三法”,应该是对理想空间世界的认知方法和欣赏途径。非常巧合的是,与陈先生同龄的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年)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五要素,能够与“三法”形成空间认知上的共鸣。虽然陈先生也说过“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但是学理相通,比较本身能说明很多的问题,陈先生自己就是类比的大师。
凯文·林奇提出印象的建立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之间双向交流(two-way process)的产物。其中与环境物质形式有关的,可以分为五个要素:路径(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标志(Landmarks)[15]。试列表分析(表三),可发现五要素于城市的认知和三法对园林的认知有一定的呼应(图3)。
3. 《说园》三法在空间认知上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对应关系
从每个要素对认知形成的作用来看,凯文·林奇认为路径作为最常见的系统和运动路径,是取得整体秩序最有力的手段。路径应通过沿线活动的集中、有特征的空间、特殊的地面、特有的气息与声音来凸显。而所有这些特征的前提都是路径的连续性。这与陈先生所说“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16]有异曲同工之妙。林奇通过泽西城和波士顿的多个城市广场来论证,节点的识别并非其本身具有强有力的形式,“而在于其既能以某种方式显得稀有和突出,而且也能加强周围环境的特色”。正如陈先生所言“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巧妙运用之”。
从整体意象的认知形成来看,凯文·林奇认为印象是一个连续的场,是一种通过对“现实的增减、融合和变形”达到的有目的的简化。他将城市比作画在橡皮上的地图,线条或扭曲、或拉长,以致形状与真实产生极大的差别,然而序列和关系仍在,地图依旧可以识别。故价值最大的印象应是与整体视野关系最为坚固、密集且生动的,应是能利用各类构成因素并且灵活组织的那些。这与陈先生谈论造园之综合性、完整性、“因地制宜”的论述一致。“风格定始能言局部单体”“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故立意在先,协调从之,自来艺术手法一也”。
由此可见,三法和五要素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一个针对园林,一个针对城市;一个是造园中以感知赏析为导向的方法,一个是可用于设计方法的感知;一个是三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个是形成系统的五个要素。
4 《说园》三法对设计实践的启发
《说园》三法,对本文作者之一李振宇影响至深。不仅指引了硕士学位论文《第宅园林的作用和意义》的完成,而且在后来的住宅区设计实践中也有直接的运用。
1999年完成的福州天元花园项目(李振宇、戚广平等设计),是在复杂的地形上,创造出独特的山地住宅类型,可谓“因地制宜”。以两个小山头作为根据地,环路在山下形成“八”字形的交通环线,并以过街楼的形式穿越建筑。建筑顺理成章地横跨在山上山下,形成阶梯状的跌落。然后,将四个具有围合感的三合院架在路上。山头上是个大院,从山上到山下有四个小院,实际上就形成一个小院和大院之间的互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大和小”的关系(图4)。众多三合院跨越山上山下,再与过街楼结合,空间开敞、封闭交替变化。同时在密度一定的情况下,设计师不断调整空间的对位,错动左右,争取空间的丰富。依山就势引入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栖居,或开、或合、或明、或暗,漫步穿行,步移景异。动观静观、小中见大、对景借景等造园方法,在创作中都派上了大用场[17]。
4. 福州天元花园总规划模型及图底关系图
2004年完成设计的青岛湖光山色项目(李振宇、王志军、蔡永洁等设计),设计师认真研究了环境和场地,用建筑体量的变化来调整南高北低的坡地,用动线来调动对南侧美丽山廓的对望;通过层层跌落的八栋长楼和一个椭圆形的交通环,把整个小区组织在一起。这个椭圆形的环,其实考虑的就是“动观”的效果(图5、图6)。八条退台式住宅垂直水岸线布置,围绕着湖和山,既将周围山光水色渗透进来[18],有对景、借景、框景的作用,又有动态的引导和大小对比作用,通过抑扬,体现了虚实、明暗变化的戏剧效果。借景对景也是一种共享关系,是让渡共享的一种方式[19]。
5.6. 青岛湖光山色航拍图及动观静观分析图、实景照片
“大和小”在当代中国围合式住宅的实践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在菊儿胡同的探索中,就在旧四合院空间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重重分隔,形成层层叠叠的多组院落[20]。这与园林“小中见大”的法则是吻合的。2010年完成的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居住空间是典型的围合型空间[21]。地块被划分为尺度适宜的十个居住组团,形成十个院落空间,由十位建筑师各自负责。多层居住建筑沿街布置,形成围合型的住宅街坊,成功塑造城市街道、公共庭院和私人住宅三个空间层次,对传统院落式空间形式在现代规划设计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类型学探索。其中的1、2、4、7号街坊(李振宇、蔡永洁等设计)加强了街坊内部空间的大小对比,特别是2号街坊,在街坊中隔出更小的空间,形成不尽之意(图7、图8)。
7.8. 都江堰壹街区小中见大分析、实景照片
2007年设计的位于青岛的长春花园项目(李振宇、王志军、蔡永洁等设计)。设计将这个480 000 m2的住宅区变成了一个圈层结构,目的就是借景,被借的景色有三。第一,借浮山的轮廓,小区的入口正好对着浮山北麓,所以整体的设计将高层按照“π”形排布,然后让这个画面打开,使人能够看到浮山的轮廓。第二,利用废弃的水库做了一个湖面,借了从山上小溪小涧流下来的水。主楼迎向水面和溪流,并且在溪流旁边放置八个点式住宅,让它能够成为一个造景。第三,就是在小区中心做了一个有一定景观价值的住宅建筑体,与浮山形成对景;楼当中开了三个方洞,这既是一种对景借景,又起到框景、泄景的作用(图9~图11)。在笔者最早的上海莲浦花苑(李振宇、郑士寿、张小岗等设计)中,还用了园林的障景手法。面向高架的单元户型略微扭转角度,形成锯齿状的“屏风”,将喧嚣阻隔在外,以求一园之宁静(图12~图14)。
9~11. 青岛长春花园借景对景分析图、实景照片、航拍图
12~14. 上海莲浦花园障景分析图、实景照片、航拍图
《说园》不仅是对中国园林的认识论、园林评论的美学原则,也是指导实践的造园方法[22]。陈先生有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一定要寻找到一个给生活带来趣味的东西,来构筑“诗情画意”。不是用中国园林的形,而是中国园林的神,整体是有趣的,单体是惊喜的。我们学习中国园林的传统精神,学习《说园》三法,争取做到陈先生希望的那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图片来源:文章图片表格均由作者提供。其中图1来源于《说园》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图2、图3、图7、图9、图12由作者绘制;图4模型照片来自参考文献[17],分析图由作者绘制;图5摄影:吴清山,分析图由作者绘制;图6、图8、图10、图13摄影:吴清山;图11、图14摄影:李振宇。表1图片来源:图1~图3选自《说园》中所附《浙江海盐徐园图》;图4、图6来自《苏州园林》(陈从周)中《留园测绘图》《拙政园测绘图》;图5来自《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图7~图9摄影:李振宇。表2、表3由作者根据《说园》《城市意象》整理绘制)
注释:
①1984年11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说园》(手写版),中英文对照,中文为蒋啓霆毛笔书写,另附陈先生亲自挑选的《浙江海盐徐园图》,共32幅。
参考文献:
[1]王鲁民. 情境与论说——《园冶》与 《说园》比读初议[J]. 中国园林,2010(4):11-12.
[2] 陈从周. 说园[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3]陈从周. 说园[J]. 同济大学学报,1978(2):87-91.
[4]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2):174-175.
[5]宗白华,等. 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童明. 作为异托邦的江南园林[J]. 建筑学报,2017(12):98-105.
[7]计成,陈植. 园冶注释[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8]张薇. 《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环境理论探研[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3):255-268.
[9]陈从周. 扬州园林[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2.
[10]陈从周. 说园(四)[J]. 同济大学学报, 1982(1):33-36.
[11]陈从周. 中国名园[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2] 陈从周. 说园(五)[J]. 同济大学学报,1982(2):28-31.
[13]陈从周. 续说园[J]. 同济大学学报,1979(4):6-9.
[14]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5]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0.
[16]陈从周. 说园(三)[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83-87.
[17]戚广平,李振宇,刘晓东.山地住宅——福州天元花园设计[J].时代建筑,2001(2):26-29.
[18]蔡永洁,黄林琳.“观景”与“景观”之间——滨水居住空间模式的思考与三次尝试[J]. 建筑学报,2008(4):32-35.
[19]李振宇,朱怡晨. 迈向共享建筑学[J]. 建筑学报,2017(12):60-65.
[20]吴良镛. 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北京危房改造与旧居住区整治(三)[J]. 建筑学报,1991(12):2-12.
[21]周俭. 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2010(3):62-67.
[22]李振宇.我所难忘的5本书——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10周年[J].中国园林,2010(4):9-10.
本文精选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4期 生机:中国古典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李振宇,朱怡晨《《说园》三法的意义与启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李振宇,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怡晨,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 硕士
本文精选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4期 生机:中国古典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李振宇,朱怡晨《《说园》三法的意义与启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李振宇,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怡晨,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 硕士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