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治通義》~ 澀法鎮法
張戴人說,所謂的收澀藥,是用來治療汗液不止的。例如,汗流不止可以用麻黃根、防己來收澀;若是滑脫不止,則可以用豆蔻、枯白礬、木賊、烏魚骨、罌粟殼來收澀。凡是酸味的藥物,都具有類似收澀的作用,都是為了收斂體內的耗散。像喘咳氣逆上衝,用酸味收斂的虀汁、烏梅煎煮來寧肺,都屬於酸澀劑的應用。但是,在使用這些收澀藥的時候,必須先考慮病因的根本,先去除邪氣,不能執著於單純用收澀藥來解決所有問題。
李時珍說,所謂的「脫」,指的是氣脫、血脫、精脫和神脫。脫的狀況就是身體的能量散失而無法收斂,所以要用酸澀溫平的藥物來收斂耗散。像是汗出不止導致陽氣散失、精液滑脫不止、腹瀉不止、大便失禁、小便失禁、久咳耗損津液等,都屬於氣脫。而下血不止、崩漏、大量失血等,都屬於血脫。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子、罌粟殼、蓮房、棕櫚灰、赤石脂、麻黃根等,都屬於收澀藥。氣脫的要兼顧補氣藥,血脫的要兼顧補血藥,有時候也要兼顧補氣藥,因為氣是血的統帥。陽氣脫失會讓人精神恍惚,陰液脫失會導致眼睛失明,這就是所謂的神脫,不是單純用收澀藥就能解決的。
張景岳說,固本之法,就是固住身體的耗散。例如,久咳導致氣往上衝,就要固肺;久遺導致精氣往下漏,就要固腎;小便失禁就要固膀胱;大便失禁就要固腸;汗出不止就要固皮毛;出血不止就要固營衛。凡是因寒導致耗散,要用溫熱的藥來固住,因熱導致耗散,要用寒涼的藥來固住。總之,在上在外的病證,要固護的是氣,因為肺主管氣;在下在裡的病證,要固護的是精,因為腎主管精。虛證可以固,實證不可固;久病可以固,急病不可固。該固的時候不固,就像大海也會乾涸一樣;不該固的時候亂固,就像關起門戶引來盜賊一樣,這兩種情況都要仔細斟酌。
仲景使用收澀藥的例子很少,只有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這兩方。因為人體氣血的運轉貴在流通,如果遇到一些邪氣壅塞,就輕易地用收澀藥來收住,反而會導致正氣和邪氣都受到阻礙,變成更嚴重的病證。而且,極度虛脫的狀況,並非溫補不能收攝。所以,收澀藥只能用於特定的單純耗散證,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這也是仲景很少使用收澀藥的原因。程若水說,治病的方法應該先去除病邪,然後才能使用收澀藥,就像洗衣服一樣,要先去除污垢,然後才能裝飾。所以像粟殼、龍骨這些藥,不可以輕易使用。雖然這說法不夠全面,但最後一句話是值得參考的。
張戴人說,所謂的重鎮藥,是指有鎮壓下墜作用的藥物,例如硃砂、水銀、沉香、水石、黃丹等,這些藥物因為質地沉重,所以能鎮壓。對於久病咳嗽,痰涎壅盛於上,咽喉不適,身體虛弱的病人,不宜使用峻猛的攻邪藥,而是用重鎮藥來鎮壓。所以《內經》說「重者因而減之」,講求的是循序漸進。
李時珍說,重鎮藥主要有四種用途。第一,對於驚嚇導致氣亂,神魂飛揚、精神恍惚的,要用雄黃、鐵粉來平肝。第二,對於憤怒導致氣逆,肝火旺盛、出現狂躁易怒的,要用雄黃、鐵粉來平肝。第三,對於心神不寧、多驚健忘、迷惑不安的,要用硃砂、紫石英等來鎮心。第四,對於恐懼導致氣下陷、精氣失守、畏縮害怕的,要用磁石、沉香等來安腎。總的來說,重鎮藥的作用是壓制虛火、降下痰涎,不僅能治療膽怯,對於各種風症眩暈、驚癇痰喘、嘔吐不止、反胃等,都是因為虛火痰涎作怪,所以都適合用重鎮藥來鎮壓。
總而言之,心神失守可用龍骨、牡蠣等收斂固澀;氣逆上衝可用硃砂、鐵粉等鎮壓下墜。所以說,鎮法也屬於澀法的範疇。《至真要大論》說「高者抑之」、「驚者平之」,指的就是重鎮下墜之法。像腳氣上衝、奔豚疝氣等,也適合用重鎮藥。例如養正丹、黑錫丹等,效果就很顯著。鄭端友《全嬰方論》記載,交泰丹可以治療小兒因吐瀉之後,變成慢驚,久服熱藥,導致上熱下冷、痰鳴氣粗、服藥雖多,藥力只能停留在胸膈之上,不能進入中下焦的情況。這種思路,對其他疾病也有啟發作用。雖然金石藥適合暫時使用,但不可以長期服用。王中陽《養生主論》說,長期服用鎮墜藥會導致陽氣亢盛,陰氣消退,最後會造成下焦虛損。李時珍在鉛丹條下也說,鉛丹帶有陰毒,不可多服,以免損傷心胃,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