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尖碑的沧海桑田
图2、每次来到华盛顿市,都要去看上一眼(摄于2007年10月,白宫南草坪)
2002年,到欧洲的一次旅行中,我们终于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和巴黎的协和广场上,见到了真正的、来自埃及的方尖碑。
圣彼得广场上著名的无字方尖碑(图3、图4),碑身净高(不包括碑顶的十字架)25.5米,重327吨。公元前29年,渥大维(凯撒大帝的养子)重新统一了古罗马,被罗马元老院授予“第一公民”、“奥古斯都”的称号。奥古斯都在征服埃及后,就把这座无字方尖碑从亚历山大带回到了梵蒂冈。[注:奥古斯都(Augustus),意为“神圣”、“至尊”;英语中August(八月),源于此词]
图3、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上的方尖碑(1)(摄于2002年7月,扫描件)
图4、圣彼得广场上的方尖碑(2)(摄于2002年7月,扫描件)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方尖碑(图5),是原供于埃及卢克索神庙的2座方尖碑中的一座(已有将近3,300年的历史)。19世纪三十年代,由当时的埃及总督在接受了法国一个钟楼后,作为回赠的礼物,送给法国的。这座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是赞颂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在位66年)的丰功伟绩;而方尖碑的底座基石上,却记载着法国人是如何将这座方尖碑运到巴黎,又如何在协和广场上将其竖立起来的整个过程和所用的技术:从尼罗河上为其定制大船开始,经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纳河等水路抵达巴黎,历时三年;将方尖碑竖立在协和广场之上,又花费了3年。
据说,1836年方尖碑在协和广场正中位点竖起时,受到二十多万民众的欢呼和庆祝。
图5、每次到巴黎,也总忘不了要到协和广场上去看一眼这座来自埃及的方尖碑
(摄于2005年9月)
今年3月的下旬,我们在埃及的卢克索和阿斯旺,瞻仰了4座方尖碑,了解了一些有关方尖碑的故事,耐人寻味。
卢克索神庙前,现仅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方尖碑,形单影只(图6、图7);它的孪生兄弟,如今在远隔数千公里以外的巴黎(图5)。
图6、卢克索神庙第一塔门前仅存的一座方尖碑
图7、月光下,更显得形单影只
在卢克索神庙对面、卡纳克神庙的中庭里,有2座由父、女两代法老所建的方尖碑、高耸入云(图8)。图中,右侧一座由父亲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所建;左侧一座是女儿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女法老建立。这2座方尖碑,原先均为一对,只是各自的另一座均已倒塌。
图8、 父女两代法老所建的方尖碑——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右)
和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的方尖碑(左)
女法老是开创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至公元前1085年)一代盛世的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图特摩斯二世同父异母的妹妹兼妻子(王后),也是自己亲生儿子图特摩斯三世的姑姑和岳母。女法老在辅佐丈夫执政期间就热衷朝政,并显示出非凡的才干。丈夫去世后,迫于世俗压力,只得扶植年仅9岁的儿子当了法老(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垂帘听政”。无奈,三世年事稍长,便不甘心当傀儡。女法老只得把三世废黜为卡纳克神庙的一位祭司,自己身着男装、加冕登极;并下令在阿斯旺采石场制作了全埃及最大、最高的两座方尖碑(每座高29米,重323吨),沿尼罗河运到底比斯(即如今的卢克索),竖立在太阳神(“阿蒙-拉”神)祭祀中心——卡纳克神庙之中。女法老以方尖碑上的铭文昭告天下,称自己是阿蒙-拉神的女儿和儿子,承继大统是顺天应人。
22年后,图特摩斯三世依靠神庙祭司集团的势力,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王位。出于报复,三世对凡有自己妈妈名字、雕像和纪念性的建筑物,均予捣毁;唯独保留了在卡纳克神庙里女法老的神殿,也没有推倒她在那里竖立的两座方尖碑,只是用高墙把它们遮挡了起来。
历史的结局往往富有戏剧性:卡纳克神庙里,图特摩斯三世夺回权力后为自己建造的2座方尖碑已难觅影踪,只剩基座;而女法老的方尖碑,在高墙倒塌后,其中一座几乎完好无损(图9);另一座,虽已断裂、仅剩上半部分,但仍被搁置在神庙的圣湖边(图10)。
图9、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座女法老的方尖碑。碑的下部因多年受围墙保护,
颜色显得要浅淡一些
图10、女法老的另一座方尖碑(仅存上半部分),仍被搁置在卡纳克神庙的圣湖边
(网上下载)
在埃及的南部重镇——阿斯旺,游人能见到另一座不同寻常的方尖碑。这座方尖碑长41 米、重1,150吨,是埃及现存方尖碑中最大的一座(图11、图12)。不过,这座方尖碑并没有被竖立起来,而是静静地躺在采石场上,已近4,000年。据考证,此方尖碑应是由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下令开凿的;之所以没有完工就被弃置,可能是碑体上有龟裂的缘故。
图11、埃及最大的一座方尖碑,静静地躺在采石场上(团友邵幼鹏摄)
图12、此方尖碑之所以被弃置,可能是碑身上有龟裂的缘故
有人说:上下数千年历史,世界发生变了巨变,而阿斯旺的这座未完成的方尖碑却没有变。也有人说:世界输给了时间,而时间却输给了阿斯旺的方尖碑。
徐晋勋
2017 08 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